close
標題
元曲與元劇的差別?
問題
因為日前教到元曲四大家與元劇四大家我看到一張表格劇曲的代表人物寫了元曲四大家那為什麼鄭光祖在元劇四大家會被換下來(不知道有沒有記錯?)既然都在這方面有所造詣怎元劇跟元曲所代表人物有所差異?還有傳奇跟話本一不一樣?因為傳奇故事也能透由說書人說出來另外長篇跟短篇要怎麼分?為什麼世說新語可以開說部之先河?賦比興要怎麼分?可不可以造個例句來看呢?韻文是什麼?為什麼都說樂府詩句式要求嚴格??明明就長短不一還不一定押韻
最佳解答
你提問:元曲四大家為何有不同的版本? 這主要原因是階段性文人依個人標準所列的結果,一般說來,元代的雜劇大約分作三個時期:蒙古時期(西1234~1276宋朝南渡後)、元代前期(1277~1340)、元代後期(1341~1367)。而重要的元劇作家,大都是屬於蒙古時期,也就宋朝南渡後的末期;尤其是以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四人最為著名,稱為元曲四大家。 可是到了明朝,便有人將關、白、馬三人,加上元代前期的鄭光祖,即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合稱為元曲四大家。之後,更有人不想得罪前輩吧,乾脆將上述五個人全部集合在一起,亦即把王實甫又納進來,合稱元曲五大家。 你看到的版本( 鄭光祖 ),是屬於明朝之前的說法喔!不過無論如何,若是要考試,就以課本內容為主,比較不會引起爭議! 關於元曲:元曲是元朝的主流文學,它只是一種通稱;事實上元曲包含散曲與雜劇。是盛行於元代的戲曲藝術,故為散曲或雜劇的通稱。相對於明傳奇( 南曲 ),後世又將元曲稱為北曲。元曲與宋詞及唐詩,有著相同的文學地位。 廣義的曲泛指秦漢以來各種可入樂的樂曲,如漢大曲、唐宋大曲、民間小曲等。通常則多指宋朝以來的南曲和北曲,同詞的體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數定格外可加襯字,較為自由,並多使用口語。分為戲曲(或稱劇曲,包括雜劇、傳奇等)與散曲兩類,元明以來甚為流行。故後世有元曲之稱。 散曲:是可配樂演唱的歌曲形式。根據《青樓集》的記載,元散曲的歌唱有多種形式,像表演唱、舞蹈伴唱、樂器伴唱等。在宴會上,演員解語花「左手持荷花,右手舉杯,歌驟雨打新荷曲」;連枝秀「有招飲者,酒酣則自起舞,唱《青天歌》,女童亦舞而和之,真仙音也」。元散曲主要有小令和套數( 又叫散套、套曲 )兩種形式。小令原是民間的小調,文人的小令多半較典雅,民間的小令語言俚俗。小令以描寫為主,比起唐宋詩詞通俗生動,確具有一番獨特風格與精神。 雜劇:雜劇的戲劇形式是由故事情節、曲詞、賓白、科介等幾部分組成。科介是演出提示,規定表演動作和舞臺效果,賓白就是說白,曲詞是歌唱部分。 元雜劇劇本一般由四折組成,一套樂曲伴唱一折,所以「折」是音樂的單元,也是劇情的大段落。在四折之外,還可以有楔子。楔子當於序幕,但也像過場戲放在折與折之間。劇本的結尾一般有兩句或四句對子,叫「題目正名」,來總結內容,最後一句常用作劇本名稱,例如《竇娥冤》這本雜劇:題目:秉鑑持衡廉訪法、正名:感天動地竇娥冤。 元曲的發展歷史: 初期:南宋末期,社會動盪不安,給予元曲的創作以深刻的影響。元雜劇源自宋雜劇、金院本。劇作家痛經變亂,對社會人生頗多感悟,寫出了深刻思考人生處境與命運的劇本,通過「情」來透視社會。而散曲創作則內容廣泛,當中以嘆世歸隱的主題最為突出。 中期:元代中業,雜劇創作題材都集中在愛情、神仙道化、文人事跡,顯示劇作家的獨特追求。在表現愛情時,他們更注重「情」本身,因為渴望尋找一個避世的地方 。他們在文人事跡劇中,歌詠自己不遇的苦悶,懷鄉的愁緒。 後期:元朝晚期,雖然元雜劇在舞臺上仍佔有重要位置,主題以對封建道德的宣揚、離奇情節為主,但是作品數量大減、內容風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雜劇創作中心南移,重要劇作家多活動於今天浙江省和江蘇省長江以南的地區,卻加強了與南戲交流的機會,提供了戲曲進一步發展的契機,尤其是南戲、崑劇及粵劇。 至於傳奇:若是唐朝傳奇則只是小說,而明朝的傳奇,事實上是戲曲,兩者差異性很大喔! 再者,「賦比興」則是詩經作品的創作體例。賦:是直陳其事,白描敘說的寫作手法。比:是比擬,以彼狀此的寫作方式。興:則是扥物興辭,因聯想引起主題的一種創作手段。這是詩經六義中的三種;此外「風雅頌」則是詩經作品的類型了(是六義中的另外三種)。 最後談及樂府詩:它原是可歌的文學作品,故有一定的曲調模式(就像現代的流行歌曲),因此要求嚴格;但自從唐朝白居易以後,就走進「純文學作品」無法再唱了。(限於答題字數,已無法再寫,就為你解達到此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其他答案
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91227000010KK02319
BD81A8B1B203CBB1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